一季度,全区2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61亿元,同比增长10.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增速在三区两市中排名第2 ,排位相比2018年前移1位;规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增速位居11个县市区第2,增速在全市排位相比2018年前移6位,一季度工业增长势头良好。 一、运行基本情况 (一)分地区看。一季度,鹿城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5%,增速相比2018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排名第6,在三区两市中排名第2 。(详见表1) (二)分行业看。一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排名靠前的五大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62亿元,占总量的68.3%。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分别同比增长15.4%、16.8%;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3个行业保持上升的势态,分别同比增长4.3%、8.9%、6.1%。这五大行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8.4%。(详见表2)
制鞋业是我区规上工业的主导行业,一季度实现增加值6.02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的47.7%,同比增长4.3%,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4.6%、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6.4%,利润和研发大幅增长有助于我区制鞋业增强创新驱动力,把握消费升级机遇,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三)分产业看。我区产业结构在优化,一季度,备受关注的几大产业发展形势较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比全市高6.7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比全市水平高1.2个百分点;环保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比全市水平高2.7个百分点。(详见表3)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一季度,鹿城区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4.2%,比全市水平高6.7个百分点,增速位列三区两市第一。另外,我区战新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5.2%,增速快于总体经济增速水平,发展势头强劲,有力支撑我区高质量发展。(四)分街镇看。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丰门、藤桥、仰义、南郊、双屿和山福等六个区域,一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10.88亿元,占总量的86.3%。另外,3家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增加值1.57亿,占总量的12.5%,拉动我区增加值增速5.3个百分点。(详见表4)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一)增速在全市排名下滑。一季度,温州各个县市区工业发展势头都很强劲,7个县市区的工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鹿城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市11个县市区中排名第6,排名相比1-2月下降了3位,被瓯海区、平阳县、永嘉县超越,主要原因是鹿城区的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减弱,一季度鹿城区主导产业制鞋业增加值增长仅4.3%,低于全区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而永嘉县的主导产业泵阀产业、瓯海区的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分别增长24.2%、16.0%,拉动了其增加值增速。与此同时,乐清市、龙湾区与鹿城区的差距在缩小,应该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二)生产后劲可能不足。4月1日增值税税率变动,部分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赶在税率变动之前提早生产、开票。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应交增值税同比增长35.7%,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27.8%,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同比增长20.5%,影响资金周转应收账款收账款、产成品等增速超过两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资金周转放缓,将影响近期生产。
(三)用电量增速放缓。1-2月鹿城区用电量同比增长10.4%,增速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市第2,而3月用电量仅增长3.5%(全市增长22.3%),在11个县市区中排名倒数第二,相比1-2月10.4%的增速下滑明显。用电量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是观察经济运行的重要窗口,3月工业用电量增速放缓,应该引起经信、电力等相关部门重视。
(四)停减产企业较多。全区273家规上工业企业中有76家产值下降,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的27.8%,其中停产企业有10家,停减产企业增多,将拖累全区规上工业经济增长。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发挥领军企业示范带头作用。一季度鹿城区9家领军企业增加值实现增加值2.78亿元,占鹿城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达22.1%。要发挥领军企业引领作用,加强对企业的走访服务,了解企业经营困难,全面梳理企业的政策和政策配套等兑现情况,提高企业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领军企业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
(二)加强小升规培育,聚力小微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抓好今年小升规培育工作,对现有的规下企业要有重点的培育,把小升规企业培育作为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争取早日成长为规上企业,并且及时纳入统计,为工业经济注入活力,充分反映鹿城工业发展现状。
(三)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突破口,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流程、创新办事机制,持续优化改善营商环境以增强竞争优势,帮助企业花最少的时间、跑最少的路、交最少的材料、找最少的部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市场氛围。深化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审批方式改革,促进投资项目加快落地。
(四)加大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力度,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以制鞋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研发,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推进传统产业集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