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单位名录库是统计“四大工程”的基础,在统计调查中的框架性地位不容忽视。本文结合多年名录库专业经验,就如何做好统计名录库建设谈几点建议。 一、严守红线,夯实统计“四大工程”的基础 基本单位名录库在统计调查中的框架性地位不容忽视。2010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国家统计局提出了加快建设“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和联网直报系统”等互相联系、共为整体的四大工程,其中名录库是统计“四大工程”的基础。名录库建设坚持“全国统一管理、专业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信息资料共享”的原则,按照“统一标准、一库在线、分级维护、及时更新”的在线管理模式,遵循“各项统计调查必须使用统一的名录库作为调查单位库或抽样框,不在名录库中的单位不得列入专业统计调查范围”的要求,以经济普查资料为基础,充分利用部门行政记录和专业统计信息,健全基本单位统计标准,完善名录库更新维护规范,分步建设“四上”企业调查单位库和“四下”企业及非企业单位名录库,最终建成一个全国统一完整、不重不漏、真实准确、及时更新的名录库。从政府部门来讲,名录库信息是新时代下各级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优化产业政策、规范市场秩序、规划城乡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是提高行政效率和优化服务水平的基础。 在更新维护方面,在经济普查年份,以名录库为基准库,并和部门行政登记资料生成清查底册,为开展“地毯式”的清查提供精准参考,提高清查工作准确度和效率,并主要利用经济普查数据对名录库进行更新维护。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利用多方资料对名录库进行更新维护,为各类统计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提供完备的调查单位库或抽样框。更新维护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用部门行政登记资料更新维护,定期利用市场监督管理、编制管理、民政等部门的新增、注(吊)销、变动信息对单位增减和变动进行维护,利用税务年度资料对收入、人数等动态指标数据进行更新维护。二是利用统计专业报表资料更新维护,每年根据各专业年报对限上(规上)单位和限下(规下)抽样调查的样本单位进行全面维护。一套表及限下(规下)样本单位在报数量有限,鹿城区此类单位仅占全部单位的7.5%左右,大量限下非样本单位无法得到及时更新。 二、技术创新,大力提升名录库数据质量 纵观名录库建设发展历程,技术创新进步有效提升了数据质量。2005年浙江省率先全国初步形成“纵(与部门)横(到乡镇)交错、动态维护、分布管理、全省一库”的在线管理模式。2009年升级系统,实现“全省一库,分布式管理”模式,各级通过互联网登录省名录库系统,通过行政审批部门的行政登记资料为线索、统计审批窗口、统计各专业统计调查的资料等更新维护名录库。2017年利用“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的实施,系统再次升级,试行“部门数据处理系统”,为部门间数据共享提供可行性,部门资料方面不再需要基层统计部门向有关部门收集更新,而是由省统计局统一向省有关部门收集,基层统计部门再进行更新维护。 三、深挖问题,精准补齐高质量建设的短板 1.企业发展变化快速,日常维护工作量大。随着“放管服”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推进,极大地激发了民间投资者的热情,企业登记数量激增。与此同时,部门数据处理系统的建立,企业变更信息的及时共享,给名录库维护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量。2015-2018年,在市场监督部门登记成立的企业分别为3035、4020、4933、6038家,注销的企业分别为1303、1455、1713、2889家,数量均呈大幅增长态势,企业基本情况变更的不计其数。鹿城区名录库维护工作量2017年和2018年(9月清查开始后,名录维护工作基本暂停)分别达到45204、64687家次。 2.统计基层力量薄弱,期盼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在统计系统内部,名录库专业属于为其他专业服务的基础专业,虽然很重要,但基层统计机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绩效不能立马见效的边缘专业,从事名录库专业的大多为兼职,而且通常还要承担其他专业工作,最多配个聘用人员协助。乡镇(街道)人员力量方面更不容乐观,在绝大部分地方都没有专职统计人员,且身兼数职,连限上(规上)单位都顾不过来的情况下,根本无暇再兼顾名录库。四经普清查鹿城区动员了850多名“两员”,花费近三个月时间,也只对单位基本情况进行了清查,如此工作量巨大的名录库在非经普年份只能依靠一两人去维护,也只能是对属性指标进行简单维护。由于名录库工作要求对单位界定、行业判定、属性指标填写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延续性,并且名录库更新维护工作涉及国民经济全部行业,这就要求基层名录库工作人员业务知识相当熟悉,建议上级将名录库工作与其他专业一样同等重视,从考核机制上倒逼基层加强重视程度,确保名录库工作人员足额、稳定,切实加强基层名录库专业队伍建设。 3.单位审批程序复杂,审批手续有待精简。在优化营商环境, “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形势下,近几年,统计调查单位审批程序不仅没有精简,反而要求企业提供的材料逐年复杂化。比如申报一家规上工业企业需要提交材料就达7份(营业执照、利润表、加盖税务部门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表1)》、企业生产经营场地入口的实地照片、生产加工现场的设备照片、新开业(投产)单位还需提供发展改革委(经信委或工信委)对建设项目的批复(或备案)文件复印件或者生产使用土地及厂房的租赁合同)。虽然基层统计人员主动上门收集材料、耐心解释,但材料众多、填表复杂,致使有的基层统计人员被投诉,不利于统计工作开展。单位审批工作要求的提高,这固然是为了防范基层数据弄虚作假,严把审核入库关,确保调查单位审核质量,但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大环境不符。建议统计系统内部拿出“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数据共享衔接,简化单位审批手续,轻入库(手续),重查处(违规入库),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4.不实单位众多,应尽快利用四经普单位名录库。市场主体面对政府简政放权、倡导企业自治的新形势未能及时适应,企业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不强,导致了部分企业为达到某种利益而办理了营业证照,但是实际上就属于无一定活动场所、无固定办公人员、无一定生产经营活动的“皮包公司”,或者出于嫌办事麻烦等,没有主动到有关部门办理注销、变更等手续。四经普清查中,鹿城区底册36300家,不正常单位就有9100多家,而填了正常基本情况表中也仍有5400多家属当年停业、当年关闭等非正常单位,实际底册单位正常率不到六成。四经普单位名录库已基本确定,建议国家、省统计局尽早充分利用四经普单位名录库,将经普单位库和名录库统一进行比对处理,将名录库中遗漏的单位逐一入库,注销、停产等非正常单位及时核实剔除,单位经济和属性等指标及时进行更新。 5.软件平台系统有待完善。2017年试行的部门数据处理软件平台系统大大提高了名录库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基层统计工作人员收集资料的难度,但部门数据处理系统还仅限于与市监、税务部门的共享,仍有部分属于民政、编办等部门的数据没建立共享,还只能每季度向有关部门收集;处理系统仍把部门吊销但未注销等非正常单位当正常户需要新增;新增单位时部分部门已经共享的信息仍需手工;处理系统部分审核公式陈旧、不合理,行业代码仍需编写2011年版等。针对“五证合一”已实行多年,部门与部门间也实现了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的基础共享数据库,建议将民政、编码、民宗等部门也纳入部门数据处理系统,有省统计局统一收集,并将部门已经登记的信息如单位详细名称、单位负责人、联系地址、联系电话、机构类型、登记注册类型等根据部门信息自动生成或更新,机构类型等部分指标可以根据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相关指标能判断出来的,也有系统自动生成或更新,而不必基层统计人员再重复更新,增加无谓的工作量。 6.进一步推广应用智能编码。温州市自主开发的行业智能编码极大提高了行业代码的准确度,大大减轻了基层编码的工作量,但目前名录库维护工作量最大、最容易出错的是区划编码,而区划编码仍为传统的人工编码,费时费力又差错率高。随着网络地图应用的发展,以及三农普和四经普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区划智能编码条件应该已经很成熟。如鹿城区36300家的清查底册单位地址,只有不到10家的单位在百度地图查找不到。建议省市统计局根据四经普地理信息与网络地图相结合,尽早开发应用区划代码的人工智能编码程序,提高区划编码的准确度,减轻基层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