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妈妈抱抱” “妈妈和妹妹怎么还没出来?” “让我抱抱、让我抱抱” 温州龙湾国际机场接机大厅 温州网讯 每逢佳节倍思亲,随着春节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赶往家的路上,机场、车站,急匆匆的脚步、一个个拥抱场面、一声声亲切问候,有微笑、有泪水,这样的场面每天都在上演,每一个暖人的镜头都是春运里最动人的符号。 昨天,记者来到温州龙湾国际机场和温州南站,用镜头为“相聚”定格。 温州龙湾国际机场 镜头一: “妈妈从国外回来了” “妈妈什么时候出来呀?”9岁的小金隔几分钟就要拉着爸爸问一遍同样的问题。昨天上午,小金和14岁的姐姐、爸爸三人早上8点就从文成出发,赶来机场接从意大利回国的妈妈。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小金妈妈迟迟没有出现在视野中。三个人一会儿蹲、一会儿站,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出站口,生怕“错过”。小金和姐姐已经一年没见到妈妈了。小金的妈妈在意大利经营超市生意,因为经营繁忙,姐弟俩很少能跟妈妈联系。 小金说,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就是春节,因为过年妈妈才会回家。 在接到妈妈的电话说要回来后,姐弟俩高兴坏了。小金的爸爸也早早忙碌起来,准备给老婆接风。 上午11时许,“妈妈!”眼尖的小金一眼就看到了妈妈,飞快地冲过去一把抱住,姐姐也马上迎了上去。 “回家啦!给你们带了很多好吃的巧克力……”此时,抱着两个孩子的小金妈妈,眼中的泪水已经在打转。 镜头二: “接援川的同事回家” 在机场大厅的接机口,来自苍南的王先生举着一束花,显得十分“夺目”。“这是我们医院送给曾医生的花,派我作为代表迎接,庆祝她圆满完成援川任务,顺利归来。”王先生说。 王先生要等的人正是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曾萍,她是援助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的医生。 上午10时许,曾萍出来了,看到同事前来迎接,曾萍马上露出了笑容。“好久不见。”曾萍说,前年自己参加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在红原县一待就是近一年半时间。“我在苍南县第三人民医院工作了二十来年,和同事们就像是家人一样,第一次跟他们分开工作,特别想念大家。”曾萍说。 此次回来,曾萍带了当地特产虫草和牦牛干,准备送给家人和同事。 镜头三: “接父母来温州看新房” 周女士是武汉人,在温州大学工作十几年了,是一名英语老师。今年春节,她和老公接父母来温州过年,今年,她和老公在温州买了新房,想接父母过来看看。 来机场接机,周女士特意准备了一束玫瑰花送给母亲,“妈妈很喜欢花,是个浪漫的人。”周女士说。 上午11点半,“出来了出来了。”周女士兴奋地拉着老公去迎接推着一大堆行李的父母。久别的重逢,一家人一时不知道说些什么话。 “给你们带了自己做的武汉土特产,都是你喜欢吃的。”周妈妈指着行李说,里面有香肠、鸡翅、鸡腿、酱油肉、白花菜等。为了做这些特产,周妈妈说自己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了,就为了给远在温州的女儿尝尝家乡的味道。 温州南站 镜头四: “给女儿准备了好吃的” “我们两个人过来接女儿,显得隆重一点,生活么,需要仪式感。”张先生笑着说,自己和老婆提早半个多小时就来到温州南站。 张先生的女儿小张在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读大一,一个学期就回来一次。“从小到大,女儿都没离开我们这么长时间,这是第一次。”张先生说,女儿在外读书后,两夫妻在家冷冷清清,就盼着寒假快点到,一家人团聚。 在得知女儿回来日子后,夫妻俩第一个想的就是给女儿准备好吃的。“江蟹、灯盏糕、鱼圆、矮人松糕,还有她爱吃的零食,她自己报出来的,我们都已经给她在家备好了,没说的,我们也准备了不少。”张先生说。 下午2点10分,小张出现在出站口,张先生和老婆立即上前紧紧抱住女儿,给她理了理碎发、整了整围巾,开始一番嘘寒问暖。“刚刚动车快到温州的时候,我就抑制不住的激动开心,终于可以回家了。”小张说,在外求学半年,最想念的还是父母和家里的味道。 镜头五: “带男友回家见父母” 在温州南站出站口,焦急的小安不时看着手机打着字,不时抬头盯着出站的通道,在人流中搜寻男朋友的身影。今年,她要带男朋友回家见父母。 小安是温州医科大学一名研究生,男朋友小程是南京大学一名博士。两人异地相恋多年,终于决定在今年春节见家长。 下午2点半左右,小程跟着人流出来了。他的手上还提了一盒酒。“这是送给叔叔阿姨的见面礼。”小程说,还有一些茶叶、阿胶。 “第一次见我爸妈紧张吗?”小安问。“超级紧张。”小程不好意思地笑了。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薛样洋/文 张啸龙/摄 实习生 许金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