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日报讯 (记者 庄越)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昨日在北京举行,温州市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瑞安市经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县级市和县)荣誉称号。 此次大会还对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新一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进行表彰。泰顺县司前畲族镇获全国文明镇称号,鹿城区七都街道樟里村等10个村获全国文明村称号,温州市纪委监委等12家单位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吴红梅家庭、李永珠家庭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温州中学获全国文明校园称号,瓯海区三垟街道南仙社区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吴红梅作为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赴京参加表彰大会。 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含金量最高、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城市品牌,是对一座城市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最高评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并非“终身制”,评上之后每年还要接受中央文明办的考核,每三年复评一次。2014年温州首次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7年成功蝉联。三年以来,我市以打造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出台实施《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刚性制度促文明行为提升,率全国之先开出“斑马线低头族”首张罚单引发全国热议;作为全国移风易俗试点城市之一,温州移风易俗工作入选中组部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疫情期间,我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公筷行动”,引导市民养成文明健康好习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全市共同努力下,温州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连续两年上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并位列今年的地级市榜单榜首。 11月20日,温州又一次迎来高光时刻——再次捧回“全国文明城市”金名片! 在风雨中挺立,在拼搏中跨越。 2014年,温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17年成功蝉联,三年后,瓯越大地上又一次留下深刻的“文明”印记。 接过“三连冠”的接力棒,温州把目光看得更远,团结一心、奋力攻坚,高水平全域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奏响了文明和谐的华丽乐章。 挖掘原动力 以“道德典型”为抓手,播撒文明 前不久,“‘浙里’好人 德润之江——向战疫‘浙江好人’”致敬交流活动现场,永嘉县乌牛街道大嶂村村民黄金余的故事让人动容:疫情期间,年过七旬的黄金余把子女孝敬他的2万元生活费作为支援一线的“口罩费”,瞒着老伴捐给了乌牛派出所。虽然目不识丁,但他却一直默默付诸道德实践…… 黄金余的故事,只是我市众多“好人”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我市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身边人,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最美温州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系列评选活动。为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阵地建设,全市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63所,“春泥计划”精品社区892个,心理辅导中心(站)704个,“春泥计划”活动园地3982个…… 在这些原动力的推动下,我市道德典型发生了“蒲公英效应”。各行各业“最美”人物频频涌现。 “诚信老爹”吴乃宜痛失爱子后,以年迈之躯扛起债务的坚韧不拔,他用一针一线编织出当代温州的诚信标杆;幼师胡小丽面对失足掉入水中命悬一线的孩童,在冰冷江水中的生命置换,凝固了她36岁的生命芳华;抗疫期间,全市各地志愿者挺身而出,深入防疫一线,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和险点排查,参加医疗救护、便民服务、心理援助、交通运输等志愿活动,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市已培育各级各类道德典型1800多例,其中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9例、中国好人43例,浙江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例、浙江好人200例。 那一群群普通而又无法忘怀的背影,不断涤荡人们的心灵,聚沙成塔凝结成一个城市最温暖的记忆。 创建新常态 以创建利民惠民,服务群众 “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对百姓来说,身边的美好变化是增强幸福感的“源泉”。 走进三垟湿地公园,树影婆娑,绿草如茵,三三两两的市民坐在游道的石凳上小憩休闲。“现在这里修建一新,休闲散步很舒服。”感受着家乡的变化,市民苏先生言语中满是喜悦。 近年来,我市出台实施《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高标准建设五美新温州,掀起“大建大美”热潮。 为推动城市管理精准高效,我市相继开展“治五乱”“破六难”“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推进城市顽疾治理常态化。今年4月中旬,我市联合开展以市容环境、交通环境、市场环境、工地环境、小区环境、校园及周边环境等六大环境整治为重点的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将创建标准转化为各单位日常工作标准……温州的城市形象、品质正发生着变化。 群众关注的小事,就是文明创建的大事。我市紧盯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建设,近三年来市区新增道路103.3公里,打通断头路44处,新增专用停车位4万个以上、新增公共停车位5000个;建成温州道德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国旗教育馆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书香温州”“墨香温州”,建成城市书房88家、文化礼堂2515家。 一项又一项的惠民措施的落地,不仅解决了基层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也让市民真正享受到满满的“文明”红利。 打造新高地 以城带乡,创建文明新风尚 荣光继续。在温州看来,不仅仅是城市文明创建,而是城乡一体的全域文明。 长期以来,温州将城乡文明创建工作融为一体。围绕“深化全域创建,统筹城乡一体”的目标,抓住文明城市创建这个龙头,把“生态环境、移风易俗、厕所革命”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文明村镇创建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开展移风易俗改革攻坚年行动,打造全国移风易俗工作的“温州样本”,被群众称为“减负工程”“民心工程”。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经成为市民心中的“新风尚”。 疫情期间,我市聚焦文明好习惯,突出日常生活“关键小节”,深化“垃圾分类”“文明出行”“文明就餐”“文明排队”“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实践活动,大力推广全民战“疫”期间催生的文明举措、文明习惯、文明新风,在全国率先开展“公筷行动”,出台《温州市公筷公勺使用规范》,倡导餐桌文明,营造社会新风。 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今天,迎着改革的号角,踏着时代的足音,温州将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版图上日夜兼程,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懈奋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