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劈山开路”,鹿城郭公山社区走出治理新路子


民主和法治是推进社区基层治理“马车”的两个“轮子”。今年以来,松台街道郭公山社区创建“民主法治社区”为载体,以人大基层立法点为依托,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发动群众力量,引进社会专业力量,全方位聚焦民众需求,紧密对接需求供给,大胆探索实施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治融合”社区治理工作法,打造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居民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民主法治社区建设成效显著。

共商共治 居民成为社区治理“参与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口密度大、车辆乱停放、垃圾随处丢等现象导致郭公山社区治理压力大、难度高;村民、居民自治程度低,导致治理力量薄弱,成为社区管理中的一大痛点。

郭公山社区双桂小区1、2幢建于2008年,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但作为一个全开放小区,布局紧凑,停车乱象频发,包括占用消防通道、车行道、人行道等,给居民出行造成不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停车难问题突出。

如何破解?为此,社区联合市政、交警等部门,多番调研,组织业主、物业及专家座谈协调,制定整治提升方案。今年第三季度,小区开始实行半封闭式停车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停车管理机制。盘活停车资源,重新施划停车泊位62个,停车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从提出方案、接受各方质询、根据各方建议进行科学修改,到最终达成共识,成功制定并实施居民区停车管理规范,明确收费标准和相关车辆管理要求,这不只是解决了居民的停车难题,更是成功引导居民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在郭公山社区这样共商共建的案例不胜枚举。

居民大会讨论、制定的《居民公约》,使得小区居民行为有了“准则”;《自治平台章程》将平台建设管理与自治项目运作相结合,《社区居务公开制度》保障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这些立足社区治理实际,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治理,助力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

德法相融 法治宣传延伸到“家门口”

基层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让社区法治宣传触角不断地向居民“家门口”延伸,郭公山社区通过激活社区“内动力”,孕育一批以社区青年党员为主的普法宣传队伍,对社区居民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成立普法志愿服务队,以居民中的专业法律工作者和法律明白人为领头羊,从权威和专业的角度引导居民争做宪法的自觉遵守者、忠实崇尚者、坚定捍卫者。

线上,打造“互联网 法治宣传”平台,社区每周在“之江法云”普法微信群中每周推送普法学习内容,主要涉及当前社会热点、法治观点、新政策及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寓法于教中不断增强居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线下,利用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红话筒微宣讲,组织青年党员结合党史,讲述党史上的法治思维,树立法治观念,在寓教于乐中把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通过微宣讲加讨论,让枯燥的理论变得入脑入心,创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社区居民说,“高大上”法律更“接地气了!

IMG_9290.png

郭公山社区党委书记周雪飞表示,打造立体普法队伍,建立立体普法阵地,并通过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普法阵营,能够有效提升法治宣传的传播力、吸引力、影响力。


版式 王亚静

责编 吴蒙蒙

审核  蔡志坚

监制  郑克

总监制   章志义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