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双腿,穿梭在楼栋之中;一个本、一部手机,记录着社情民意。在每场疫情防控攻坚战中,总少不了基层网格员身影,他们冲锋在防疫一线,推动关口前移、触角延伸、重心下沉,切实构筑起抗击疫情的严密防线。 温柔的母亲披上超人“铠甲” “我是一个胆小的孩子,不敢把内心的想法真正表达出来。最近一定很忙吧!我知道,这几天你为了抗疫连家也不回,但是请你平时也要多关心一下我好吗……” 这是年仅9岁的女儿写给蛟翔巷社区副主任吴王华的一封信。简单的言语中,透露着女儿的心声和对妈妈千丝万缕的关心与挂念。当女儿的班主任发来微信时,吴王华才读到了这封信。“最近很忙,孩子基本自己上学放学,偶尔同学家长帮忙接送。”吴王华面上带着无奈,但眼睛却悄悄地湿润了。 作为一名二胎妈妈,吴王华的大女儿正就读高三,小女儿刚好是黏人的年纪,丈夫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到外地,照顾两个女儿的责任就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12月初,浙江再次出现疫情确诊病例。如何打好这场战“疫”,关乎社区居民的安危,容不得有丝毫懈怠、半点马虎。蛟翔巷社区启动24小时疫情防控机制,吴王华的工作相较于往常变得更加忙碌起来,加班到深夜一两点成为她的工作常态。 前方是疫情,后方是百姓。居家医学观察对象管控和服务、每天下发的大数据人员核对排查、疫情防控科学宣传、安抚健康码变色居民的情绪等,吴王华每天都在这一系列工作之间无缝切换。由于在去年疫情期间的腰部扭伤并未完全康复,这次抗疫连续数天的超负荷工作造成腰病复发,她又贴上了膏药,整个办公室里一股药味,大家笑称她为“膏药副主任”。 疫情面前,吴王华始终都在离居民最近的地方。温柔的母亲披上“铠甲”投身战疫,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驻守一线。作为母亲,虽然在家人面前没有“过关”,但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共同的家园,成为女儿心中的“超人”妈妈。 “70后”网格员坚持“带伤上岗” 连日来,仰义街道临湖社区“70后”网格员陈伟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因疲劳过度不慎摔倒导致头部受伤,到医院进行缝针后,医生叮嘱他要卧床静养,由于心系工作,他出院没两天便带伤返回了岗位。 “您好,请问您最近有去过外地吗?请您和家人一定要做好自我防护。”陈伟人所负责的网格共有居民楼50幢407户,常住居民1092人,流动人口578人。为了确保排查工作“不漏一户、不少一人”,近段时间来,从早上8时到晚上10时,他与社区工作人员奔波在辖区各个小区之间,进行防疫各项工作落实。他的微信好友一半以上都是辖区居民,核查居民信息、解答疑问求助、提醒防范疫情,一天要接打上百通电话。 由于临湖社区属于老旧小区,若要全部摸排到位,需要一层楼一层楼地爬,一户一户地去寻。刘伟人说:“有时候看到高楼层两眼直发黑,可是没办法,还得继续往前走。”在他看来,尽管防疫工作很辛苦很累,但比起居民的安危,这都不算什么。陈伟人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被大家看在了眼里。“受伤仍坚守一线,他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仰义农贸市场负责人翁杨初说。 劳累“面瘫”毅然重返一线 11月初,双屿街道专职社工黄陈达开始接手社区禁毒、监察站以及疫情重点数据处理工作,在大量工作的重压下,周末正在加班处理重点数据的他突然面部无法动弹,后去医院被确诊患面部周围神经炎症,医生建议休假治理半月以上,以防留下后遗症。 “现在社区的防疫工作任务这么重,正是缺人的时候,我的伤势也不是很严重,这点困难我可以克服,不用照顾我。”当黄陈达还在请假期间,省内疫情态势陡然严峻。面对激增的基层工作量,作为一名党员,黄陈达不顾家人反对,谢绝领导照顾,主动取消休假,迅速返回岗位,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防疫工作添砖加瓦。 检查辖区各地点防疫工作,帮助同事完成数据统计及台账整理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黄陈达的家人虽然担心他的身体,却也支持他的工作,希望他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能为抗疫工作贡献力量。 因为疾病的原因,还在恢复期的他嗓音受到一定影响。但面对每日下发需要核查的数据,他仍然不厌其烦地进行认真核对。电话一个个打,微信一个个加,说不清就再说一遍,生怕出现遗漏。他说:“自己多努力一点,人民的风险就少一分,一丝一毫的马虎都可能影响到疫情防控,不管是身为党员还是网格员,这是我应该做的。” 版 式 张嘉豪 责 编 黄亦慧 审 核 蔡志坚 监 制 郑 克 总监制 章志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