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治水,鹿城又一幸福密码!


全域治水,碧水兴城。近年来,鹿城坚持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立体推进碧水保卫战。水环境各项指标持续向优发展,生态满意度持续提升,交出了 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00300809787_3da83830.jpg

产业治水助力共同富裕

青山葱翠溪水长流,石板长廊竹影摇曳。宛如诗画的藤桥镇小岙村又名云水小岙,是鹿城近郊一处热门打卡点。但谁能想到,小岙村曾经是个污水纵横,臭味熏天的小村落?

高炳雷这个小岙村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是最能证明小乡村剧变的人。二十多年前,为了提高经济收入,小岙村的造纸业不断扩大,而依山傍水造的80多个腌塘也让造纸点沿线的小岙溪及玉林溪变得污水浊流,终日又黄又臭。“造纸业虽然是家家户户的‘命脉’,村中的环境却让村民忧心忡忡。”高炳雷说,一些村民受不了环境污染,纷纷外出另谋出路,这个造纸业一时鼎盛的小村庄安静了下来。旧的“环境债”还没还清,新的债务又携着如“黑马”蹿升的藤桥禽业滚滚而来。人均10万的年收入引得近三分之一的村民投身养鸡场。高炳雷回忆:“2007年起,村中陆续搭建起养鸡棚,最盛时达2万平方米。”很快地,村中环境又回到了造纸时的模样,甚至水更浊更臭。

从二十多年前的造纸业,到后来的养鸡业,再到如今的绿色产业,为了保护青山绿水,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五水共治”建设开始在此扎根。结合“五水共治”启动“三改一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升工程、开展美丽庭院建设工程……小岙村由此踏上了转型发展番薯、瓯柑、白茶等绿色产业之路,既保障了村民收入,又换来了岙底村溪水汩汩、青瓦石墙的生态之美。在告别了高污染产业之后,村子依托朴实自然的山村风光,以及美丽乡村、无违建村创建,摘得了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的牌子,还获得了省里下拨的200万元建设资金。

如今,小岙村因为暑假夏令营、猕猴桃采摘基地、民宿等产业发展,人均年收入已达到35000元,村年产值增加20%。未来,村两委还要加大村庄基础设施提升,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宣传,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就像村民说的:“村里水变清了,环境美了,游客也愿意来了,大家富了,就更有干劲了。”

因地制宜精准治水,变盆景为风景。生态共享点绿成金,变颜值为价值。如今的鹿城将“生态力”与“生产力”互相转换,以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重点,以高质量建设美丽浙江为目标,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以及协调区域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带、景观带、产业带、经济带相互辉映,成为鹿城走向共同富裕的“黄金线”。

微信图片_20211203151421.jpg

生态治水重现水乡画卷

七都,因水而生,四面被瓯江所包围。岛内一条长达近4000米的港儿河串联起家家户户,铺展出一片美丽风光。作为七都人赖以生存的生活和灌溉水源,它被当地人唤为“母亲河”。但在近几年,由于水草侵袭、污染物入河等现象,港儿河不复往日的清澈。直到一支“护河队”的出现,港儿河由此迎来了命运转变时刻。

七都港儿河管理处设立在港儿河旁一间普普通通的楼房内,这里同样也是温州鹿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张克勤和他的护河队员日常办公的地方。“我们从小就在这里生活,从外面回来看到这条河变得如此黑臭,心里感到非常难过……”张克勤说,“而决定参与到港儿河治理工作中来,除了一份爱乡之情,也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七都街道对治水工作的投入和努力。”

自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以来,七都街道围绕治水圆心,结合乡村振兴与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打出治水组合拳。为全面做好“污水零直排区” 创建工作,该街道依托当地生态环境特点,编制“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将建设区域集中在樟里村、吟州村、前沙村,成立由街道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污水零直排创建行动领导小组,并组成由各联村领导、驻村干部带队的攻坚组,带领各村两委党员干部全员上阵,全面推进辖区截污纳管工程建设。治水治出了改善环境的新成效、转型升级的新局面,也吸引了村里乡贤回归助力。

近年来,鹿城把“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列为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完成污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全力以赴推进治水从治标向治本转变。自2018年,我区启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以来,截至去年底累计完成建设408个生活小区项目、75个排水管网整治项目。2021年我区继续扩大“污水零直排”覆盖面,计划完成13个街镇69个项目,其中包括36个生活小区(含总部经济园)、20个新建排水管网和13个续建排水管网等项目,总投资额为4.03亿元。

0eb30f2442a7d9334b59cc7dae83971a72f0011f.jpeg

全民治水共建美丽家园

近年来,鹿城治水工作涌现了一股强劲的社会力量,一批热心于管河治水的“志愿者河长”的出现,让河长制工作焕发新活力,也带动更多群众成为治水管水的参与者、监管者和受益者。

沿河捡垃圾、打捞漂浮物、劝阻居民随意搭建……冬日清晨,迎着曙光,黎明西路社区“三色坊”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按时到岗到位,开始了每周固定“作业”,从未中断。据悉,流经黎明西路辖区的河道有黄洋浃河、花柳塘河、龟河,总长884米,河道面积19425平方米。2013年,该社区党委率先牵头,成立“三色坊”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由“河段长+党员+志愿者”共同组成,参与保洁护绿、巡逻监督、治水调解、政策宣传等服务,并联合辖区学校、图书馆等单位共同开展“五水共治”、“剿灭劣V类水”及环境卫生整治宣传。

黄洋浃河岸边的黎明农贸市场生意一直红火,菜农们沿河摆摊,果皮、菜叶等垃圾随处可见,更有甚者将腐烂的果蔬直接倒入河道。面对这一难题,服务队通过农贸市场、街道、工商等部门多方联动,多次探讨,提出了黎明农贸市场提升整治方案,最终促成该市场整体提升内移,并在河沿岸建起了党建治水文化长廊,改善了市场整体环境,让河流重新焕发生机,使该社区治水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在这群民间河长的努力下,三条河道共计完成了64个排污口封堵及截污纳管,调解封堵、治污纠纷12起,为创建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活环境贡献着力量。  

这样的画面在鹿城不是个例。 截至今年11月中旬,全区469条河段完成巡河16541次,上报、处理问题8864个。1-10月份,我区区级河长月度履职得分、镇级河长月度履职得分均列全市第一。  

“通过社会联动,希望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治水工作,参与社会实践,扩大河湖管护‘朋友圈’,成为治河护河大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鹿城将继续加强河(湖)长履职评价管理,提高河(湖)长履职自觉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履职尽责能力水平,强化考评和责任追究,绘就河畅岸绿新图景。


版式 王亚静

责编 黄宇慧

审核 蔡志坚

监制 郑克

总监制 章志义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