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科普】如何应对更年期?


不知从何时起,更年期三个字充满了负面评价,具有贬低和嘲讽的意义,喜欢唠叨、容易烦躁、脾气火爆、喜怒无常、蛮不讲理、反应迟钝的人,往往被冠以 “更年期”。

那么,这么一个医学定义的词汇,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

更年期又称为围绝经期,是女性自生育期的规律月经到绝经的过渡阶段,即从月经开始改变如不再准时,到最后一次月经造访的12个月之后。这个阶段平均持续3到5年。

在这个时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到完全消失,不再拥有生育能力。处于更年期的女性因为雌激素的波动,情绪会不稳定,莫名其妙地生气、哀伤、忧郁、注意力不集中;而内分泌失调,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表现如潮热、失眠、心悸、关节痛等,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更年期综合征。

更年期到底有哪些症状,如何缓解更年期不适呢?

01

月经紊乱

月经紊乱是绝经过渡期的常见症状,开始于40岁左右,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持续时间长及月经量增加或减少,约10%妇女月经突然停止。这时期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孕激素缺乏,易发生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或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

如何应对?

对更年期异常出血者应多加重视,定期妇科专科体检,排除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病变,必要时行子宫内膜病理检查,也要排除宫颈病变。每年体检时要更多关注两癌筛查,即乳腺癌和宫颈癌的检查。

02

潮热、出汗

潮热、出汗是雌激素下降的常见症状。潮热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症状轻者每日发作数次,持续数秒;重者十余次或更多,持续数分钟。莫名其妙就浑身汗透,尤其在夜间;日间发生潮热会感到疲乏、注意力下降。

如何应对?

可以中医中药补充治疗,也可以激素替代治疗。

03

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是绝经期最常见困扰女性的不良影响之一,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睡眠中断、易惊醒或早醒等,严重者甚至不能入睡。睡眠障碍会导致更年期女性紧张和急躁,难以集中精力,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如何应对?

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护理,以及睡眠治疗仪治疗、激素替代等。

04

情绪变化和记忆力减退

更年期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均会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主要包括情绪异常、记忆下降和认知障碍。

更年期妇女常见易激惹、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表情淡漠、敏感多疑、不能自我控制情绪等症状,甚至出现抑郁,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记忆力减退及注意力不集中也较常见。雌激素缺乏对发生阿尔茨海默病可能有潜在危险,表现为记忆丧失、失语失认、定向计算判断障碍及性格行为情绪改变。

如何应对?

加强对更年期女性的关爱,更年期女性要增加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同时关注是否有病理因素。

05

阴道干燥及生殖道萎缩

阴道、宫颈、子宫和泌尿道上皮是雌激素的敏感靶器官。雌激素减少可使这些部位组织发生萎缩性改变,导致相关临床症状。   

绝经后妇女阴道黏膜发生萎缩性变化,出现阴道干燥、阴道缩小狭窄、分泌物减少、性生活困难等,也可造成反复阴道感染,即老年性阴道炎。由于尿道和膀胱的黏膜变薄、抵抗力下降,可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血尿等症状。雌激素低下使尿道缩短伴黏膜萎缩性改变可导致压力性尿失禁。

如何应对?

可以适量增加用雌激素凝胶,补充激素增加阴道尿道黏膜。

06

冠心病的发生与血脂变化

雌激素对女性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可增加血流及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女性绝经前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而绝经后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或梗死、高血压和脑缺血。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发生及并发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也随年龄而增加。

如何应对?

更年期女性要经常到医院检查心血管问题,平时注意监测血压、心率,做好保健和预防。

07

骨质疏松与骨折

雌激素是维持妇女一生骨骼质量的重要激素,雌激素可促使甲状腺分泌降钙素,抑制骨吸收,对骨骼起保护作用。围绝经期妇女约25%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生与雌激素下降有关。甲状旁腺激素可刺激骨质吸收,绝经后妇女骨质吸收速度快于骨质生成,造成骨质丢失及疏松。

如何应对?

日常注意骨质保养,多补钙、晒太阳,多吃点牛奶、鸡蛋等食物。

08

新陈代谢障碍

一是肥胖,肥胖不仅与雌激素分泌减少有关,还与年龄增长、基础代谢率逐渐降低、体力活动减少、热量消耗和利用也相应减少有关。二是钙磷代谢失常,导致骨矿含量明显减少及骨质疏松,以脊柱、髋部较为明显,绝经后常见腰背疼痛,髋部、上肢骨折,若椎体发生骨折会形成驼背。三是水盐代谢失常,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水钠潴留性水肿。四是糖代谢失常,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减低。

如何应对?

更年期要加强锻炼,控制好饮食,防止体重增加过快,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09

肠胃不适

因代谢减慢,更年期可见恶心、咽部异物感、嗳气、胃胀不适、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如何应对?

更年期饮食宜清淡,提倡少油、少盐、控糖、限酒。可每隔一两年做一次胃肠镜。

来源: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