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法院在全省率先创设“执行e站” 温州都市报讯(通讯员 鹿萱)数字化、服务、创新……这是鹿城区人民法院2021年“成绩单”上的关键词。 一年来,鹿城法院抓争先创优、数字化改革、法庭建设、队伍管理,全面争创 “一化四型”首善法院。据统计,去年,鹿城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7947件,审结26621件,员额法官人均结案480件,较全省法院均值多165.29件。这意味着:即便全年无休,每个法官日均要办结1.3个案件。 瞄准数字转型 研发行政智审 去年,浙江高院提出全域数字法院概念。鹿城法院成立审判团队,“凤凰行政智审”2.0应用,助推行政执法和司法办案的两相衔接。 以交管部门作出处罚决定后、当事人未缴款、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行政非诉案件为切入点,绘制司法审查知识图谱、打通数据壁垒……历时两个多月,应用成功上线,实现同时对上百个案件材料进行批量智能审查、同步反馈结果,审查节点达79个,审查时长从7日缩至1分钟,立案即可同步生成裁定书、敦促自动履行告知书。 “手机扫码就可以缴纳罚款,太方便了!”市民邱先生称赞这种方式便捷高效。 截至目前,温州市公安交管局发送催告缴款短信、邮件4828件,送达成功2567件,自动缴纳罚单2531件,送达成功后自动履行率达98.6%。 “凤凰行政智审”2.0应用上线以来,有效化解了案多人少矛盾、执法力量不足困境,切实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 数字化转型不仅发生在审判领域。鹿城法院还在全省率先创设“执行e站”,建立“执行员+网格员+社会力量”协同治理体系,集合在线解纷、服务协作、失信曝光等功能,入选全省法院2021年度“十佳执行创新项目”。 聚力机制创新 交好民生答卷 鹿城法院围绕群众“急难愁盼”构建协调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四大群体权益保护格局。尤其是老年人诉讼维权成为当下司法诉讼的一个重要领域。囿于文化水平以及年龄、身体精神状况等因素,老年人与诉讼之间,仿佛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 “我们当年都是口头讲讲的,怎么这么复杂啊?” 74岁的夏大爷到法院打官司维权遇上了举证难。 夏大爷住了22年的老房子是从小舅子阿华手里花了1.6万元买的,小舅子不认账,主张这笔钱是借款。当年,双方只是口头协议。是民间借贷还是房屋买卖合同关系?为确保裁判公正,鹿城法院首次在老年人诉讼中组建“社会观察团”。结合“社会观察团”报告、历史背景及相关证据,法院认定双方成立房屋买卖合同关系,解决了证据链不完整的情形,为裁判提供了事实基础。 去年3月,鹿城法院制定全国首份《适老型诉讼服务工作指引》,创设“陪同诉讼”“缓冲期”“社会观察团”“百姓评议团”等制度,为老年人打造“主体适应、制度适合、服务舒适”的诉讼环境,从程序优待、制度优化、模式优选三方面着力构建适老型诉讼“优+”模式。 针对占比高达81.13%的家事、民间借贷等民商事案件,该院还与司法局联合发布《老年人权益律师保护团机制实施细则》,理顺法律援助机制在老年人纠纷中的适用,帮助解决诉讼能力有限的老年人涉及财产类纠纷无法实现法律援助的困境。成立适老型诉讼团队,积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累计提供法律咨询、诉讼服务、普法宣传等志愿服务1279人次。 今年1月,“一期两团”适老型诉讼机制获评全省法院司法改革“微创新”示范案例。 推动诚信诉讼 保障民生权益 为了不让法院腾空自己的房产,一名被执行人在家里摆起灵堂;为达到胜诉目的,被告在法庭上用手机干扰证人作证……这是法院审理、执行过程中的真实案例。 为引导当事人诚信诉讼,权利人更好配合法院执行,义务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文书,源头预防纠纷,去年5月,鹿城法院率全国法院之先,在诉讼服务中心、人民法庭、执行局建设诚信诉讼和自动履行专门教育专区,运用沉浸式教育专区一阵地、红利机制与强制惩戒双引导、“诉前+审前+执前”三节点有侧重的教育模式,推进遏制虚假诉讼、滥诉现象和拒执行为。 去年6月8日,鹿城法院对一群体性欠薪案件开展调解,引导劳资双方参观诚信诉讼与自动履行专门教育专区,最终以“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方式帮助123名劳动者追讨欠薪37万余元,使这些劳动者“零成本”维护了合法权益。 同时,鹿城法院还辅之以强制打击,强力结合全面审查,依法制裁虚假诉讼。据统计,去年,鹿城法院对拒不报告财产信息、报告不实等行为作出罚款、拘留决定共计4414件,违法制裁率为26.81%。9137名被执行人被列入失信名单,85人因涉嫌拒执犯罪被移送警方调查。 今年1月,鹿城法院自动履行率提升至44.3%,同比上升23.76个百分点,超出全省基层法院均值36.58个百分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