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鲁班弄斧,遂成木工祖师。后世学徒,瓯越者众。而在现代工业发达的当下,如何让传统瓯越木工技艺重回大众视野,让老手艺获得新传承?7月11日,传统木工技艺课程在温州第十七中学沁木工坊火热开课,以研学“新”路径让青少年“与木结缘”,在课本之外的世界亲身感受传统工艺,体验匠人匠心。据介绍,本次课程将按照学生年龄段分两批开展,每批为期五天,课程时间从7月11日持续至7月22日。 沁木工坊内,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手工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手工木盒的制作方式。“‘双减’之下,研学兴起,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在书本之外的地方获得知识,我们以此为灵感,与松台街道菱藕社区达成合作,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定制传统木工技艺课程,以创新传播途径来传承传统工艺。”沁木工坊负责人周新向记者介绍。 “那么木工技艺是什么?历史来源是什么?如何使用各种工具?为什么古时没有钉子也可以完成凳子椅子的制作?孩子在参与课程时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也是开展传统木工技艺研学的关键所在。”周新告诉记者,实践和学习都是研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学校的课程教育类似,传统木工技艺的研学同样需要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备课。通过温州理工大学能建学院创客木工坊进行专业课程设计,将理论知识与木工实践紧密结合。该负责人将研学比喻成一道谜语,“按需制宜”就是他唯一的答案,“当制作新的木工技艺,所有的关于这项技艺的疑问自然出现在孩子的脑海里,‘研学’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疑问一一解答。” 除了坚持实践与学习并重,本次研学之旅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垃圾分类教研基地进行合作,通过环保赋能传统木工技艺传承。“通过由基地提供废旧木材作为木工课程的原材料,将其变废为宝,此外,刨木产生的刨木花等废料还可以用于作物堆肥,既可以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及资源化,又可以普及环保理念,两全其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分类指导科负责人林迎春表示。 如今,面对市面上种类繁多的研学课程,传统木工技艺为何能成为这些学生的研学首选?除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教学团队外,能够亲手制作的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也是主要理由。“我看到这个活动后,便主动向父母提出想要过来上课的想法,传统的木工作品非常精美,我也希望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拥有一件属于自己的收藏品。”来自水心二小的王弘翔表示,虽然个头不大,但他在课程学习中熟练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并独立制作了一个结实木箱。“后面我想学学榫卯这种工艺,可以不用胶水、钉子,就可以将木头连接的十分牢固,我觉得十分神奇!”王弘翔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