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01022/2022-44526
组配分类 环境保护 发布机构 市生态环境局鹿城分局
生成日期 2022-08-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关于鹿城区2021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与2022年工作计划的报告


一、2021年全区环境质量状况

(一)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0天,优良率99.2%,比去年同期上升2.8%,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6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年均值为25微克/立方米,与2020年同期持平。

(二)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全区8个市控以上站位水质全部达到IV类水以上,其中,小旦、杨府山、九山站位为Ⅱ类水,外垟、东水厂站位为Ⅲ类水,勤奋、光明、灰桥站位为Ⅳ类水,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水质要求站位达62.5%。省控以上断面(站位)达标率为100%,瓯江山根备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三)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2021年鹿城区市区全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6分贝。    

二、2021年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区紧紧围绕“时尚智都、山水美城”的建设目标,加快美丽鹿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全面开展“碧水、蓝天、净土、清废”行动,切实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体制体系改革,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保护各项目标全部完成。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文旅产业融合省级试验区”,再夺“五水共治”大禹鼎,美丽浙江建设优秀县(市、区)等先进荣誉。

(一)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一是狠抓水环境治理。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投入4.03亿元资金,完成13个街镇36个生活小区建设项目、17个排水管网整治新建项目和8个排水管网续建项目。创建省级 “污水零直排区”街镇5个。完成河湖生态缓冲带评估划定2.5公里,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优化调整和县级以上水源地环境问题年度整改任务。1-12月我区国控、省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备用水源地瓯江山根水质达标率100%。二是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巩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完成机动车维修和预拌混凝土、砂浆行业整治提升,完成10个工业废气治理任务,联合交警开展柴油车路检路查。1-12月我区环境空气优良率99.2% ,PM2.5和PM10分别为25μg/m3和52μg/m3。三是狠抓土壤污染防治。开展44宗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全面完成土壤重点监管企业污染隐患排查。启动受污染耕地“源解析”工作。四是持续推进无废建设。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完成工业固体废物治理年度计划,小微企业危废实际转运率达到100%,危废规范化考核抽检优良率100%。大力推行“互联网+”智慧监管医疗废物收集模式,2家区级医院、2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医疗废物采集终端设备,安装医疗废物在线监控装置,并全部接入省医疗废物智慧监管平台。创成50个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创成省级无废工厂1个,市级无废细胞65个。建成1家标准化分拣中心(藤桥分拣中心),拥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115个。

(二)城乡环境品质持续提升。一是推进城市“精建精美”。松台山、纱帽河、解放街、小坝坊等一批街区改造项目精彩亮相,入选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榜,五马历史文化街区获评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南塘景区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入选省级未来社区6个,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4个,启动老旧小区改造28个、完工24个、数量均居全市第一。二是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整治市政道路4条、背街小巷15条、排水管网项目25个、断头河和卡口河11条,打通断头路4条,创成垃圾分类省市级示范小区75个。三是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以未来乡村引领乡村振兴,山福镇驿头驿阳村获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藤桥镇创成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样板。创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3个、特色精品村2个、省3A级景区村2个,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2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8.76%,无害化处理率100%,农膜回收处置率达93.93%。

(三)绿色发展方式加快推动。一是率先推进低(零)碳试点。鹿城以“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全域美丽”为依托,在全区范围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大南街道入选省级首批低(零)碳街道试点,大南街道白鹿洲社区、七都街道樟里村入选低(零)碳社区(村居)试点,丰门鞋艺小镇绿色时尚产业示范区创成2021年度美丽温州体验地。二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增智能化技改项目132个、上云企业550家、“小升规”工业企业72家、股份制企业27家。入选市级重点实验室创建名单2家,新增省级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3家,新认定创新型领军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5家。三是广泛推进绿色理念宣传。把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企业、美丽温州体验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作为绿色理念宣教的重要抓手。创成省级(杭钢水务、大南街道)、市级(区检察院、和道公司)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各2家,创成市级绿色学校1家(城南小学)。累计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2个、绿色学校70所、美丽温州体验地4处,打造绿色生产生活体验路线,组织中心片污水处理厂、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境治理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打造体验式、互动式的新型环境教育平台。打造了环境质量新闻发布会 、“生态环境公益一条街”、“环保公众开放日”等多个宣传活动,培育发展了鹿城环保志愿者协会、“南塘大妈护河队”、绿色生活方式代言人等民间环保组织。

(四)生态环保体制机制不断深化。一是全面落实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和月报制度,并做到街镇全覆盖。考核制度逐步健全,出台街镇环境质量考核细则,并列入年度考绩。二是全面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制度,强化环保、资规、住建等部门信息畅通与协作,完成44宗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确保不出现污染地块流入土地开发市场,我区建设用地土壤安全利用率达100%。三是推进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畅通多部门的沟通渠道,成功办结两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其中鹿城区藤桥镇北市中路108号眼镜加工场废水排放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被市里推荐参评全省赔偿磋商典型案例。四是不断完善环保管理模式,试行《鹿城区鞋革行业生态环境问题“三环”管理机制》、《制鞋业生态环境法律体检表》,健全闭环管理,形成企业自检与监管服务双向互动。

(五)环境监管执法自我加压。一是聚焦问题发现、护航建党百年。针对水、气、声、固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隐患等领域,组织开展了“碧水保卫”1号、混凝土(砂石)企业行业整治、鞋都制鞋业环境污染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百日攻坚大排查、环境污染隐患大排查、绿色护考、危险废物监管检查等专项执法行动,保障我区天蓝、地绿、水净、河清。积极参与“平安护航建党百年”大会战,参加“三园一点”安全排查、危化品领域和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等专项行动。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6199人次,累计检查企业2701家次,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问题总数1771个。查处74起违法案件,处罚总金额508万元。二是聚焦突出问题、做好督察整改。组建省督工作专班,顺利完成省督信访件的办理和省督迎检工作。印发了《鹿城区贯彻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报告整改方案》。全年整改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举一反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9个、立行立改问题4个,完成温州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举一反三”重点问题1个。按时序要求,完成鹿城区86件二轮央督信访件中的79件销号工作,第80件正上报审查中。卧旗山垃圾填埋场治理项目整改作为督察整改典型案例上报。三是聚焦民情民意,做细信访工作。2021年以来依托浙江省统一政务平台以及生态环境部12369平台共受理信访举报投诉件371件,涉水19件,涉气160件,噪声153件,固废建设项目等其他类39件,比去年同期减少22.7%,信访投诉下降幅度明显,同时信访举报办结率高达100%。通过分析研判,树立“事情解决、群众满意”工作导向,通过深入倾听信访缘由及诉求,多次与信访人沟通,成功化解2个省级重复信访事项。

三、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质量不够稳固。当前我区环境质量提升进入了平台期、瓶颈期和关键期,一些遗留问题、盲区死角顽固性强、整改难度大,需要持续投入人财物保障。如空气质量还难做到精准管控,持续向好压力大;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多,容易出现反复;噪声治理存在“九龙治水”多头管理,全面整治难。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全区致力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历史欠账多,在治理终端上仍然存在短板弱项,需要进一步谋划新上建设项目。如污水处理设施建管水平还不高,部分排水管网雨污分流不彻底、管网破损渗漏,污水进水浓度偏低;城乡部分黑臭水体整治不到位,突发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理维护水平偏低,存在较大环境隐患。

(三)治理能力不够精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仍有较大差距,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抓得不够。如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能力不足现象,对建筑工地、地下管道的通沟污泥、柴油车等尚未实现精准环境监管;环保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长效治理机制存在一定短板,整体污染源头防控机制还不完善。

四、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温州生态环境工作提出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先行,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美丽中国的温州样板”目标任务。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温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美丽温州建设,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再接再厉、克难攻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紧盯PM2.5、AQI优良天数比率等指标,督促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结构性调整,实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双控双减”,力争PM2.5浓度基本保持稳定,O3浓度稳中有降,严防指标大幅反弹。打好碧水保卫战,继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至2022年底,基本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工作。深化落实断面水质“达Ⅲ消Ⅴ”专项行动,确保全域水质持续提升。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详查数据应用,整合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和用途变更为敏感用途地块,统一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实现开发利用“一张负面清单”管理,降低污染地块违规开发风险,确保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二)继续推动督察整改工作。加快推进第二轮央督、第二轮央督举一反三、长江经济带、省督和省委专项督察反馈问题和信访件的整改销号工作,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对已完成整改的加强后期督察和“回头看”,推动建立区领导联系督导整改工作制度,继续深化我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主动发现,举一反三,边督边改。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前不折不扣完成剩余6件第二轮央督信访件、36个第二轮央督举一反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销号工作。切实提高我区生态环境问题发现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三)深化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全力做好省级低(零)碳街道、社区(村)和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工作,打造最佳实践案例。完善工业企业碳账户体系,配合做好全国碳市场建设,尤其在企业履约过程中做好数据质量监管。做好碳强度下降任务分解,压实各方责任,确保完成我区碳下降任务。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完成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压实总量减排责任,明确减排目标任务,严格使用2022年污染物总量指标年度计划量,优化环境资源配置,有效控制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四)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美丽温州点位打造。持续深化大南街道绿色生活方式试点、丰门鞋艺小镇绿色时尚产业示范区创建,争取培育建成一批、见效一批、总结拓展一批;持续深化“美丽温州体验地”建设工作,提升美丽体验功能,切实提升公众美丽温州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五水共治”群众幸福感提升等各项工作,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环保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动鹿城环保志愿者协会、民间河长、南塘大妈护河队、绿色代言人等环保志愿者开展系列宣讲活动,营造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