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心理波动,3个妙招帮你及时解决


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很多焦虑的家长,说原本性格开朗的孩子在学校里出现心理波动,出现不想上学、性格改变,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朋友家的孩子小林就是这样的情况,初中成绩良好,中考时因种种原因没有考好,勉强过了普高线,进了一所私立高中。 

刚进学校时在班级表现积极,成绩保持良好,性格也和初中没有什么区别。但下学期分了文理科后,班级人员出现变化,原来的同学也基本上调到了不同的班级,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发生了变化,问题就慢慢显现了,从一开始的打电话反应,现在的班级班风不好,有很多同学上课不学习,影响到自己和其他同学。到后来说,一名任课老师教得不好,自己完全听不懂,现在这门成绩考得很差,不想上这个老师的课,不想做作业。现在又出现了不想上课,经常打电话要把他接回家的情况。朋友非常担心,高中时期这么重要,怕这样下去孩子出现严重厌学等心理问题,不知如何面对。

其实,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仅是孩子,家长也会因为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不知如何面对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碰到类似问题要如何帮助孩子:

一、理解孩子,学会聆听

作为父母要具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来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一是要听完,应避免不等孩子说完便打断孩子说话的情况;二是聆听时要感受到孩子的需求和情绪。沟通不良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弄懂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没弄懂我们的需求。当孩子告诉你自己的烦恼时,作为家长要放下手头事情,坐下来安安静静听他讲述,不要表现出漫不经心,也不要打断他,更不要嘲笑或纠正他的看法,当他讲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试着想一下,当你有事要找人倾诉时,他表现出一种爱听不听、不耐烦,还一直忙里忙外,最后告诉你要这样做、那样做,你会接受吗?所以,学会聆听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二、认清原因,拥有同理心

我们身为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极有影响力的人物,既养育孩子成长,又是孩子的情感寄托,是他生命中强大的精神支柱。孩子最终成长成什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是否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如果孩子感到伤心而哭泣时,很多父母会感到烦躁、焦虑、担心孩子,干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或者批评他。这样子孩子认为你没有感受到他的心情,而越来越疏远,只有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同时自己也感到难过,才说明对孩子同理心。当他说完,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看法,你可以说:“孩子,高中学习真的很辛苦,每天从早上一直学到晚上,听你讲完,我也觉得这样的环境下你还能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成绩,确实很不容易,换成我也一定没有你做得好,我估计成绩肯定下滑得厉害,不像你还保持着这样的成绩,所以我觉得你这种状态很值得我学习。”

三、适当建议,引导接纳

孩子表达完自己的内心想法,能从中感受到自己被父母理解接纳后,这时父母可以适当提供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积极建议,此时你的建议不仅能帮助孩子增强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快速成长;还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理解,积蓄心理正能量。你可以告诉他:“这些孩子现在固然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好好学习,但也不能说这些孩子不好,也许他是想通过这样来引起老师和别人的重视。”所以不要一味地评价这些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就是坏孩子,没有绝对的坏孩子,只有老师、家长正确的引导,周围同学积极帮助和配合,这些所谓的坏孩子也能变成人才,要学会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多肯定他人,相信他们在其他方面会有出色的表现。

四、调节情绪,互相理解

大部分孩子碰到这些问题,很多都会表现出类似小林这样焦虑、烦躁的负面情绪,又不会调节,逐渐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事实上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与情绪有关的生理、认知或行为的过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解决。要明白学习期间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与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本的前提,关系越积极良好,在学校的适应性就越好。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双方都要相互尊重、认同、理解、信赖,要靠师生双方的努力,作为学生要理解老师的教育初衷,尊重老师,老师也要体会学生的心情,可以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打破隔阂共同参与,创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双方一起努力,学习环境会越来越好,孩子的学习动力自然也就随之提高。

学生时期,孩子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实属正常,作为家长不要过于紧张,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正确引导,和孩子共同度过人生重要而短暂的学生时期。

来源:健康温州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