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230号委员提案的答复函


吕颖颖、邱小剑委员:

你们在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期间所提出的第230号《关于扎实推进人人慈善标杆区建设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鹿城区先后入选浙江省共富首批慈善试点和“善行浙江”金名片试点,鹿城区聚焦发展所需、围绕群众关切,充分依托既有先发优势和慈善底蕴,着力打造“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慈善共同体,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标志性成果。相关做法获省委原副书记黄建发,省委原常委刘小涛,原副省长、现任省委统战部部长王文序等领导批示肯定,先后作为唯一县市区在全国慈善会议上做交流发言,并在全省慈善大会、全省共同富裕首场试点推进会等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并入选全国2023年度县域高质量发展经典案例和全省首批共富实践观察点,水心社区入选全国社区慈善实验试点等荣誉。

一是凝聚力量,生力军蓬勃壮大。大力孵化培育社会公益性、服务性慈善组织,支持和引导各大慈善组织有序开展扶贫济困、扶老助残、助学助医等多样化公益活动,在慈善综合体吸引了红日亭、同星园等慈善组织带动百余个公益慈善项目入驻,让所有草根慈善都找到娘家、融成一家。目前,已入驻公益慈善组织62家(其中慈善组织35家)。深入实施“一街(镇)一亭一品一特色”培育计划,全区慈善亭已达18家,实现全区街镇善亭“全覆盖”。慈善品牌项目持续深入人心,“壹星同行”项目率全省之先构建起心智障碍者就业新模式,服务覆盖了超过1000个孤独症家庭,支持20名孤独症患者走上就业岗位,被列入浙江共富示范区建设首批典型经验;“红日亭”以一杯茶一碗粥温暖全城52年,被中央文明办誉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雨花敬老公益慈善会主动发起“为未来的我送餐”项目,总送餐数量超14万份。

二是制度创新,积分制量化可感。以机制改革为主线,用好制度创新这把“金钥匙”,将慈善事业融入城市发展血脉,确保改革发展行稳致远,为共同富裕注入更多慈善活力。目前共形成5项制度性成果,其中《鹿城区慈善积分管理办法(试行)》,是我国首个慈善领域针对全民慈善行为进行量化和标准化的配套地方标准,该办法创新探索确定了知识、技术等非物质慈善捐赠行为量化认定标准,同步上架积分兑换商城,能在线兑换学习教育、交通出行、星级认定等礼遇服务及精神激励,真正让“好人有好报”可感知、可转换、可持续,带动更多普通老百姓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推动“好人有为”成为制度常态。截至目前,鹿城志愿者总数已经突破45万,每3个鹿城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

三是体系重塑,帮扶助更加暖心。探索“智慧赋能+协作助力”的救助帮扶实现路径,为精准帮扶注入更多“源头活水”。一方面,数智破题,构建透明化服务体系。创新开发“慈善鹿城”应用,精准匹配慈善供需两端,系统集成7500名低收入群体数据库、33家慈善组织信息库和6大类100余个慈善服务项目库,构建起“制单、点单、派单、评单”工作闭环,累计帮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9050个。先后获批省级慈善激励应用场景试点、省民政厅优秀应用案例,入选数字化改革“一本账S2”、最佳案例集。另一方面,精准输血,构建造血式帮扶体系。锁定4300余名有就业潜力的低收入人员,通过全周期、保姆式的技能培训,实现就业创业3651人;“慈心善举”带动民营企业和实力温商成立58个企业基金、公益基金,成立社区慈善基金会3家,落地慈善信托项目8单,其中鹿城首单针对孤独症以及因残失能等特殊儿童的“点亮星星”慈善信托项目成功落地。“慈善+救助”案例被国家发改委推广。

四是打造窗口,影响力愈益彰显。系统化总结、全方位展示鹿城慈善历史、亮点活动、经验成果等,实现从“首批先行”到“示范样本”的跨越。目前全区累计开展各类慈善活动2300余场,服务覆盖46.2万余人次,其中“读书节义卖”等慈善公益活动,打造志远义工社等活动平台,推出“德润云学院”青少年德育课程,受众达200万人次;自主研发出版学校志愿课程“小小志愿者”,校园慈善题材的《益·行》宣传片在社会引起反响。鹿城慈善综合体2022年5月开馆以来,连续接待近300余批次全国各地考察团,吸引近2万余群众参观学习;鹿城慈善工作登上央视二套专题片《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鹿城区打造慈善“六品牌”全力推进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获省发改委“最优理论”;现代慈善经验相继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50余次;累计涌现出中国好人6例、浙江好人37例。

下步鹿城区将继续按照试点工作要求,深化现代慈善体制机制创新,总结第三次分配“鹿城模式”,深挖“从商向善、从善促商”的特色慈善文化,形成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鹿城经验”。

感谢你们对我区民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温州市鹿城区民政局        

2024年6月23日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