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鹿城“我的村社故事”正式开讲!


如何建强“三方协同”力量?小区旧改从何破题?村社队伍建设如何加强……面对来自各村社干部的频频提问,“兴村治社”名师现身说法、实地教学,带来治理良方,为村社基层工作者提供多种干事创业新思路——这一幕“传帮带”的生动场景,正是来自12月19日举行的鹿城区首期“我的村社故事”活动现场。

d999c6b288e1d7bc49f9aa7900eb3c3.png

45e88e5fb3eee4bfae41f7bfe2f4ffa.png

现场考察

当天活动由区级兴村治社名师、郭公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周雪飞主持并领衔开展首场教学,通过党群阵地现场考察、治理经验现场分享等环节,与全区新老村社干部代表谈思考、聊经验、话心得,让不少人直呼“受益匪浅”。

郭公山社区位于瓯江之畔,与“中国诗之岛”江心屿隔江相望,先后取得省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成绩突出集体、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社区等荣誉。面对“面积大、人口多、事务杂”的治理困境,这一社区是如何改变以往大包大揽、难以为继的被动局面,彻底实现自治良性循环的?

DSC02951.JPG

DSC02969.JPG

主题分享

“社区、业委会、物业是基层治理的核心力量。过去,老旧小区和安置房小区都是社区托底管理,没有人愿意牵头是大部分小区无法成立业委会的普遍原因。于是,我们把工作做在前头,把重心放在‘找人’上。”周雪飞娓娓道来其中关键,“我们首先组建‘找人团’,在小区党员、平时大家都比较认可的热心业主中发起动员,再结合他们的年龄结构、楼栋分布、从业情况等角度进行比选推荐,并经街道、区级把关,最终推动小区按照程序选出了强有力的‘当家人’。”

在社区党委的统筹指导和业委会得力执行下,短短两年时间,曾经的“两无”老旧小区顺利完成业委会成立、物业引进、“共享社·幸福里”建设等工作,小区的全新蜕变也赢得了居民对社区、业委会的广泛认可。

随后,市级“兴村治社”名师、菱藕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翁冠敏在阵地打造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治理故事。她表示:“平时大家都忙于社区工作,思维模式可能都渐渐固化。这场活动不仅帮助我们再次梳理了自己的治理思路,更通过搭建平台助推大家打开视野、共谋发展。”

近年来,鹿城区持续推进现代小区建设,探索具有鹿城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高水平建设首位城区的治理样板。聚焦“基层治理关键在‘人’”这一核心命题,鹿城创新开展“我的村社故事”活动,组织兴村治社名师分享交流、学习互动,设置带队伍、优治理、增收入、强服务等分享话题,营造新老村社干部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为鹿城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供新思路、新动力。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我要订阅】【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