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01022/2024-49019 | ||
组配分类 | 环境保护 | 发布机构 | 市生态环境局鹿城分局 |
生成日期 | 2024-06-1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一、2023年度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一年来,鹿城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速构建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开启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2023年鹿城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全省排名第63位,五水共治工作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排名第69位,接连摘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级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等荣誉,连续3年获评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一)聚焦环境整治,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战役。始终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治废四大战役。一是科学治气,打好“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涉VOCs活性炭吸附处理设施改造提升工作,完成涉VOCs企业低效设施升级和源头替代1085家;集中开展秸秆禁烧攻坚行动,进一步探索秸秆“收-储-运-用”体系建设,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7%;严格落实工地扬尘治理“七个100%”要求,建立扬尘污染源“一张清单”,2023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5%,同比上升4.1%。二是精准治水,打好“碧水澄清战”。组建全市首支“污水零直排区”专管员队伍,定期开展全过程巡查评估,持续推动污水零直排建设和污水管网提质增效,基本实现市、区污水处理厂进水COD浓度达到180mg/L以上。丰门河、正岙河问题治理入选2023年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正面典型案例。三是治废治土,打好“净土清废战”。创建精细管控收运体系,实现全区垃圾分类覆盖率、小微危废收集覆盖面、小微危废实际转运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率、再生资源回收网格街镇覆盖率、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覆盖率等六个100%,创成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小区96个,获评全国首批垃圾分类教育实践基地。大力推进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整治低效工业用地976.7亩,盘活存量用地1689亩,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二)聚焦生态经济,坚持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始终坚持以绿色铺就共同富裕之路,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一是全面推进低碳节能。编制《鹿城区碳达峰总体行动方案》,完成全区碳达峰目标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制定,构建鹿城区“6+1”重点领域达峰体系,进一步推广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全区累计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6.02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达到380.5万平方米。二是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把好招商引资关,布局绿色低碳产业,盯引落地一批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新能源项目、高能级平台,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81个,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13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4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7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达5.8%,鹿城(中国)鞋都入选全市唯一园区类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推动现代服务业赋能传统制造业,努力打造高品质“中国鞋都”》被收录为省级典型经验,获王浩省长批示肯定。三是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做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与国土空间“三区三线”成果衔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8.93平方公里。持续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打捆”环评审批等环评改革,深入落实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助企政策,全面助力新建项目尽早开工、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在产企业安心发展。 (三)聚焦制度创新,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始终坚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环境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一是强化数字应用。配合完成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打造集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灾害防治、执法监管改革等功能于一体的“天空地”态势感知综合场景应用,加大对生态环境数据的整理提炼,环保e企管平台、浙固码、工况监控平台等上级重大应用实现覆盖率达到100%,规上工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74.7%,鹿城区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区。二是深化制度改革。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工作机制(试行)》《鹿城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部门联动工作方案》,实现生态环境案件违法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一案双查”,以“环境有价、损害担责”为基本原则,及时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累计已完成签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8份。三是优化监管效能。启动实施“体检式”监管+“服务式”执法、“企业自律-机构服务-部门监管”三环管理等机制,把服务贯穿到执法的全过程,“区街”两级执法办案中心获评全省“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首批优秀案例。自我加压对历年存续违法用地开展“大起底”行动,率全市之先实现历年各类自然资源督查问题、违法占用耕地“零新增”问题图斑全部销号清零。 (四)聚焦生态生活,打造绿色示范宜居城区。始终坚持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关注民众诉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推动绿色示范建设。全面对标提升创优,创建省级低零碳街道、村(社)试点11个,省级标杆项目1个,打造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市级绿色低碳工厂、8家区级绿色低碳工厂,大南街道创成全省首批低碳街道,入选全市首个省级首批环境健康友好试点。二是全面聚焦群众诉求。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整治,完成6件噪声污染问题整改销号;开展“两路两侧”乱点专项整治工作,覆盖全区道路40余条,处置违法建筑86处,累计拆除违法建筑18.11万平方米,拆违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一,创成省级拆改示范街道、省级“十大”拆改示范项目各1个。三是不断深化“千万工程”。出台《鹿城区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打造“一带一片”线路3条,新增省级特色精品村、省级未来乡村4个,大力推进“文韵山水 养心福地”山福乡风文明示范带建设,驿头驿阳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鹿城区荣获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工作优胜区。 (五)聚焦生态文化,推动美丽鹿城全民共建。始终坚持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为核心,推动传统生态文化生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推动生物多样体验。开启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率全市之先验收通过主城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建成杨府山公园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打造城区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典型样板,谋划全省首个生物多样性研学飞地建设,形成“中心集聚、全城联动、山海协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展示体系。二是引领绿色生活风尚。以“无废亚运”行动为契机,构建“1+5+5+16+28”无废生活体系,形成绿色低碳生活共享的“无废生活”精品体验带,全国首创“无废会员日”,试点打造全省首个限塑马路菜场,整体禁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袋,每日可减少“白色垃圾”1吨,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无废鹿城样板,相关做法获央视新闻《海峡两岸》栏目专题报道。三是深化绿色宣传引导。组织开展省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公益巡回演出、“公益一条街”、生活垃圾“八进”宣讲等活动,全面营造良好宣传氛围,累计召开宣传活动1800余场、发放折页20万份、投放满意度宣传视频海报2600余个点位,参与人数近15万人次,鹿城区群众生态满意度创五年新高。 二、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工作系统性不足。当前,生态环境工作所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更高,不再以单一的水、气环境质量数据评价生态环境状况,需要统筹抓好水、气、土、废、绿色低碳等生态要素的全领域、全过程系统治理,但往往生态环境工作以生态环境部门为主推动,面对当前的工作形势,我区尚未形成和谐、高效、系统的生态环境工作体系。 (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历史欠账多,环保基础设施短板仍然较为突出。如建筑渣土消纳处置设施建设滞后、渣土产销不平衡;部分污水零直排建设工程质量不高;未建立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处置体系和统一的处置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理维护水平偏低。 (三)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我区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够高,缺乏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产业项目,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仍然任重道远。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紧密,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够突出,创新要素集聚还不能充分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 三、下步工作计划 我区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五大领域,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全新路径,努力在污染治理、生态建设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逐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2024年度,确保完成20个重点指标任务,推动6个标志性事项出亮点、有实效,PM2.5浓度、AQI优良率稳步提升,力争省控以上断面达标率、县控以上断面达标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实现“三个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土壤安全利用率保持“两个100%”,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一)坚持三治协同,持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坚持做好上级生态环境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动态清零,高水平推进央督迎检工作。打造蓝天常在、全面达标的清新空气,紧盯PM2.5、AQI优良天数比率等指标,推进PM2.5和O3“双控双减”,加强NOX和VOCS协同减排,全面深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全区域、全要素提升空气质量。打造“五水共治”、水岸同治的碧水空间,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质增效和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工作,提高水质改善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深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动县控以上断面水质稳中有升。打造全域推进、全程管控的“无废城市”,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继续推动产生、贮存、收运、利用、处置环节全过程闭环管理,实现小微统一收运单位、危废处置单位相关工作开展量化打分和规范化管理。 (二)着眼绿色转型,持续推动生态经济稳进提质。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高质量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高水平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有序推动碳达峰中和,构建以“碳均论英雄”为导向的新型绿色制造体系,力争到2030年高碳低效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到10%以内,低碳高效行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80%以上。积极做好企业培育,落实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推进藤桥100MW光伏电站项目建设,落地城市智慧能源综合体储能项目,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用好绿色金融工具,加快推动“千年斗城、魅力塘河”EOD项目落地实施,尽早产生实效,深入实施新一轮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助推全区“五城三园”建设。 (三)强化体系建设,持续推动生态屏障筑牢筑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治理,强化生态保护建设联建、联防、联治。深化“河长制”,提高巡河频次、强化河道管理,今年建设塘河水岸一体化项目14个、打通断头河5条,提速重大水利工程,完工戍浦江河道(藤桥至河口段)整治、仰义水库加固工程,加快建设仰义塘、瓯江治理二期、瓯江路西延三期(卧旗山连接段)等工程。深化“林长制”,持续推进绿化造林工作,开展油茶保供行动和“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进森林资源提质扩面,全面加强公益林日常管理,保证公益林生态功能。深化“田长制”,建立健全区、街镇、村三级田长责任体系,深化“耕地智保”场景应用,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今年推动完成永农内新建高标农田2000亩。 (四)强化全域整治,持续推动城市宜居宜业建设。坚持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建设现代化美丽城镇,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提质增效,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攻坚城市有机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定期开展城市体检,进一步提升城市“八化”水平,今年新增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省级未来社区5个,省级未来乡村2个。强化全域垃圾分类建设,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全面开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治提升,巩固定时定点投放与易腐破袋投放,计划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80个、提升生活垃圾分类中转站2座。深化重点区域环境整治,加强城市雕塑、城市家具等设计管理,不断拓展“上改下”“白改黑”,持续整治“小广告”乱张贴、车辆乱停放、电动车违规充电等乱象,全域提升环卫“一体化”水平。 (五)提标美丽鹿城,持续推动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深化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挖掘提炼“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以来,我区在美丽鹿城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经验以及典型案例,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鹿实践基地,例行新闻发布制度,让生态文明思想在鹿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推进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鸣江南牧场文旅项目、生物多样性友好体验带、无废生活精品示范带等重大项目,深入打造一批“美丽温州体验地”项目,持续擦亮“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金名片。建强生态宣传阵地,结合“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按照“创、立、用”的要求强化集群效应,组织开展系列宣传主题活动和媒体报道,重点宣传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垃圾分类与处理等内容,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
|